送儿子去大学报到那天,看着他背着书包走进宿舍楼的背影,我和丈夫站在原地沉默了好久。回家推开空落落的房门,往常堆满课本的书桌、叽叽喳喳的欢声笑语都没了,我突然就慌了——这二十年里,我们的身份都是“爸妈”,如今孩子远走,倒不知道该怎么当“夫妻”了,你们有没有过这种茫然?
说出来不怕你们笑,孩子没上大学前,我和丈夫简直是“战友式相处”。每天早上一起催孩子起床、做早餐,晚上轮流陪写作业、聊学习情况,交流多的话就是“孩子这次月考怎么样”“要不要报个补习班”。偶尔想坐下来聊聊天,刚说两句就被孩子的事打断,日子久了,俩人间除了孩子,好像就没别的话题了,身边不少朋友也这样,说孩子一走,夫妻俩都成了“熟悉的陌生人”。
这种尴尬持续了半个月后,我实在受不了了。那天晚上我没像往常一样窝在沙发看剧,而是主动拉着丈夫去了小区附近的夜市,就是我们谈恋爱时经常去的那家。坐在熟悉的小马扎上,吃着烤串喝着粥,我试着用“我感受”的方式跟他说:“近家里太安静,我总觉得空落落的,特别怀念咱们以前一起逛夜市的日子。”没想到他立刻接话:“我也是,昨天路过你喜欢的那家花店,还想给你买束花来着。”那天我们聊到半夜,从恋爱时的趣事聊到未来的打算,才发现原来我们对彼此的心意从来没变,只是被“父母”的身份藏住了。
从那以后,我们慢慢摸索出了适合我们的“恋爱模式”,没有多复杂,却让暖心时刻比以前多了好几倍。我们约定每月选一个周末重温“约会日”,去当年定情的公园散步,翻一翻压箱底的老照片,那些被遗忘的甜蜜瞬间很快就回来了。上周我们还一起报了社区的烘焙课,我手笨总把面粉弄撒,他笑着帮我擦脸,那种久违的心动,比年轻时还强烈。
除了创造新回忆,我们还学会了尊重彼此的空间。以前总觉得夫妻就该时时刻刻黏在一起,现在我知道他喜欢下棋,就每周留一下午让他去老年活动室,他也会支持我去跳广场舞,回来还会认真听我讲舞队里的趣事。有次我因为跳不好新舞步闹脾气,他没像以前一样说我“瞎折腾”,而是说“慢慢来,我觉得你跳得挺好看的”,就这一句话,比任何安慰都管用。
身边朋友看到我们的变化都很羡慕,说没想到“空巢期”还能把婚姻过成这样。其实我想说,婚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,年轻时激情,中年责任,而到了我们这个年纪,更要学会把“父母”的标签暂时摘下来,重新做回彼此的爱人。就像有人说的,好的婚姻不是绚烂的烟花,而是温暖的长明灯,需要两个人一起添柴加油。
孩子长大离开,从来不是婚姻的终点,反而给了我们重新认识彼此的机会。那些被生活琐碎掩盖的爱意,只要用心浇灌,就会重新发芽。你们家孩子上大学后,和伴侣的关系有变化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