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城就是围城,围城内的人尚且不一定看清自己,但有发言权,围墙外的吃瓜群众,还是周全好自己的日子就好;纵观很多女性的一生,从一开端就已经进入了“应激待战”和逐渐客体化的模式;到了青春期,适婚期,女性只要不被一位世俗人眼里的“正常”男性,引领着走进婚姻,重复着多年的传统女性叙事,那她就会被扣上自私怪异的帽子;这种畸形的思想,恰恰是那些在婚姻中遇人不淑、在围城里消磨自我意志的人的情绪化输出。
事实是,真正和自己投缘,能get到自己的小情绪,小众爱好,品味和追求的另一半,只是百里、千里挑一。所以,大龄未婚,应该是一种审慎抉择下的状态,而不是被人诟病的不负责的幼稚的人格标签。大龄未婚女性的前半生,往往是在接受更好的教育、社会的磨炼和打拼中度过的;越是没有婚育的琐事牵绊,她们越是能坚信一个观念,那就是,女性不需要通过一段关系来定义自我。关系不是别人眼里的配对儿,而是握在自己手里的筛选。婚恋应该是自然展现魅力和能力下的水到渠成,而不是在被人催逼压力下的将就和妥协;也许有人说,婚姻不是为了幸福,而是为了避免不幸;然而,事实是,外部的生活我们控制不了,但选错人了,婚姻不幸的概率一下就飙升了。大龄未婚的优势在于,她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番后,已经拥有了相对可观的经济积累,也对人性社会和婚姻有了更深层的认知;在别人还在已婚的身份转换和无止境中,纠结迷茫,找不到出路时,大龄未婚的女性,往往已经能够冷眼旁观婚姻这回事了。
她们不再受他人观念的裹挟,在两性关系中挣扎求存。而是学会了享受自由和给自己增值。传统的叙事会将大龄未婚女性置于“被男人淘汰”的被动位置,而优势视角则是将主体性还给女性自己——我不是被观赏、被选择,待价而沽的商品,我是有血有肉有自主权的人。如果能够轻车上路,谁甘愿负重前行;攻击大龄未婚,是精神有问题,是魅力欠缺,那是看不得别人潇洒,自己又没实力潇洒后的过头儿。比起困在一段糟心的婚姻里,不如放飞自我,从恨嫁、焦虑转变成从容、主动;亲手去创造一个丰盛的、不留遗憾的人生,实现战略上的认知重构;不依附他人,也不抵触婚恋的滋养;不再被动地寻找生活供养人,而是筛选精神合伙人。不因为害怕孤独,畏惧变老而仓促地进入一段婚姻。当一个人自给自足时,她才拥有了进入任何亲密关系的优势。
